“主理人”摆不脱贬义吗?市场终将给出答案
“主理人”为何频遭嘲讽?
最近一则新闻引发热议:上海一家主理人新店开业即遭停业,排队顾客中暑晕倒,评论区却充斥着冷嘲热讽。有人怀疑排队的是”托”,更有人直接将”主理人”等同于”个体户”,言语间满是不屑。这不禁让人思索:”主理人”这个词为何总带着贬义色彩?
细究起来,这种反情感绪并非空穴来风。网络上流传着各种调侃段子:卖肉夹馍的成了”低温慢煮伊比利亚黑猪五花肉香脆帕尼尼主理人”,卖猪脚饭的变身”广东隆江料理豚足玉子丼饭主理人”。这些夸张的称谓背后,反映的是消费者对”伪精细”的反感。当一些产品价格虚高、质量平平,却用华丽辞藻包装自己时,消费者天然会用调侃来戳破这种泡沫。
“主理人”标签真的那么不堪吗?
但”主理人”就一定是贬义词吗?这个称谓背后其实蕴含着行业变革的积极意义。与传统个体户不同,主理人往往代表着一种追求——他们希望通过特点化、有文化内涵的产品,提升服务附加值,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这本质上是一种产业升级的努力,是从”卖产品”向”做品牌”的转变。
当然,主理人群体内部也存在良莠不齐的情况。有故弄玄虚的,也有脚踏实地的;有只重营销的,也有专注创新的。市场最终会做出选择:优质主理人将获得认可,滥竽充数者终被淘汰。我们不妨给这种”产业升级”一些时刻和空间,让市场机制天然发挥影响。
为何我们对”主理人”如此苛刻?
更深层次看,对主理人的嘲讽还暗含着某种偏见——似乎某些行业的从业者就不该有”格调”,不配拥有”高大上”的称谓。这种思考是否太过狭隘?普通创业者为什么不能有自己的追求和表达?在这个大众创业的时代,主理人模式为许多人提供了实现自我价格的新路径。他们可能没有大厂光环,但凭借创意和勤奋,同样可以在市场上获得一席之地。
说到底,我们应该以更开放的心态看待”主理人”现象。相信市场的筛选能力,也相信个体的创新力。当泡沫褪去,真正有价格的主理人天然会脱颖而出。到那时,”主理人”这个称谓或许就能摆脱贬义,成为优质创业者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