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大手笔炒股理财引关注
近日,市值124亿元的江苏国泰(002091.SZ)发布公告称,拟用不超过138亿元自有资金进行”炒股+理财”投资,这一金额甚至超过了公司当前总市值,引发了市场广泛关注。据公告显示,其中120亿元用于委托理财,18.3亿元用于证券投资,这一大手笔操作在A股市场实属罕见。
今年以来,像江苏国泰这样热衷于证券投资的上市公司不在少数。据统计,已有约60家上市公司公告拟使用自有闲置资金进行证券投资。其中不乏投资额超10亿元的”大户”,如利欧股份30亿元、方大炭素20亿元、七匹狼20亿元等。这波上市公司”炒股热”与近期A股市场持续活跃不无关系——8月22日上证指数突破3800点,创下10年新高,两市成交额更是连续8个交易日突破2万亿元大关。
138亿元资金用途详解
江苏国泰在公告中详细说明了这138亿元的投资规划。证券投资方面,18.306亿元将用于新股配售或申购、证券回购、股票及存托凭证投资等,其中已投入3.306亿元,另规划通过新设立的子公司张家港市鼎瑞投资有限公司开展15亿元证券投资业务。委托理财方面,120亿元将投向安全性高、流动性好的中低风险理财产品,包括结构性存款、收益凭证、大额存单、国债逆回购等,每笔投资期限不超过36个月。
公司表示,这些投资都是在保障日常生产经营资金需求前提下进行的,”为进步存量资金使用效率与效益,为公司和股东创新更大收益”。不过有意思的是,就在发布大手笔投资规划的同时,江苏国泰宣布终止投资建设年产40万吨锂离子电池电解液项目,理由是”外部客观条件及行业环境变化”以及”市场竞争激烈导致产能难以消化”。
投资决策背后的隐忧
江苏国泰这一投资决策并非没有争议。有投资者质疑,为何公司不选择回购股份,或者为何不在市场低位时推出证券投资规划?这些疑问不无道理,由于近年来江苏国泰的证券投资收益确实不太理想——2023年至2025年上半年,其证券投资计入权益的累计公允价格变动分别为-6045.51万元、-6927.04万元和-7195.60万元。
实际上,这并非江苏国泰首次推出大规模理财规划。2024年8月,公司就曾公告拟使用不超过115亿元进行委托理财。而公司主营业务方面,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为5.45亿元,同比增长10.85%,表现尚可。但将如此巨额资金投入股市和理财市场,而非用于主业扩张或技术创新,是否是最优选择?这个难题值得深思。
市值124亿元的公司拟用138亿元炒股理财,这一”以小博大”的操作既反映了当前资本市场的活跃,也暴露了部分上市公司在资金运用上的”短视”倾向。在市场行情向好时,适度投资固然可以提升资金效率,但过度依赖理财收益而忽视主业进步,长期来看未必是明智之举。对于投资者而言,在关注上市公司投资动向的同时,更应理性分析其战略布局和长期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