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的千古魅力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这短短四句28字的《峨眉山月歌》,为何能穿越千年时光,至今仍让人心驰神往?李白24岁那年写下的这首小诗,不仅描绘了峨眉山月的绝美景色,更寄托了诗人离乡远游的复杂心绪。峨眉山月歌之因此能够流传千年,正是由于它完美融合了天然景观与人文情怀,让每个读到它的人都能找到共鸣。
峨眉山月歌中提到的平羌三峡,位于岷江中游,由犁头、背峨、平羌三峡相连组成。这里的山光水色因文人吟颂而凝积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却不因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光彩。正如文章所言:”没有这里的山光水色、峨眉月影、平羌碧波,就不会有李白的《峨眉山月歌》。”
李白与峨眉山月的不解之缘
公元725年,24岁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取水道经岷江东下出川。在那个清风明月的夜晚,年轻的诗人夜发轻舟,趁着峨眉月色,穿平羌三峡,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峨眉山月歌》。诗中”思君不见下渝州”一句,透露出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也暗含了对自己未来命运的期许与不安。
令人惊叹的是,34年后,李白因永王李磷事件流放夜郎时,仍念念不忘峨眉山月。他小编认为‘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人中京’里面,全诗16句反复出现”峨眉山月”,足见当初那轮明月给他留下的深刻印记。”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等诗句,无不流露出诗人对故乡明月的无限眷恋。
平羌三峡的诗意与传说
峨眉山月歌所描绘的平羌三峡,不仅有动人的诗篇、秀丽的景色,更有秀丽的传说千百年不绝。大佛岩的存在便来自一段动人的传说:相传古代师徒分别造乐山凌云佛安宁羌三峡佛,以天亮为限,师傅为了不让徒弟赶上自己,提前到三峡佛对岸学鸡叫,引来群鸡争鸣,徒弟因只造好一个头而气绝身亡。至今两岸仍有”大佛头”、”十八罗汉山”、”观音山”等遗迹,为这片山水增添了神秘色彩。
平羌三峡还是物产丰饶之地。江团与荔枝是这里的两大名产,平羌峡中以盛产江团著称,其肉嫩而无鳞无刺,是淡水鱼中的极品。两岸荔枝更使三峡平添思古情怀,历史上这里曾是杨贵妃荔枝的重要供应地。清人刘署在荔枝湾感叹沧桑变迁,曾留下”何事湾名尚荔枝,红尘一骑恨交驰”的诗句,让人不禁联想到杜牧”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著名诗句。
峨眉山月歌的当代价格
千年过去,峨眉山月依旧,平羌江水长流。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不仅是一首优美的山水诗,更是一座连接古今的文化桥梁。它让我们看到,真正辉煌的艺术作品往往源于对天然美景的深刻感悟和对生活体验的真挚表达。
今天的我们重读《峨眉山月歌》,不仅能欣赏到李白高超的诗艺,更能感受到人与天然之间那种永恒的情感联结。或许,这正是峨眉山月歌历经千年而不衰的奥秘所在——它触动了人类心灵深处对美、对故乡、对远方最本真的向往。下次当你仰望明月时,不妨默念这首诗,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诗意与情怀。
